中国焦点跟踪网,欢迎您!
福建焦点跟踪网

张瑞图《禅鸡冢碑》的笔底乾坤

发布时间:2025-09-09 17:10:01    来源:网络
    《禅鸡冢碑的笔底乾坤》

  李德谦/文

  崇祯庚午(1630年)腊月,泉州白毫庵的木鱼声浸润在绵密的寒雨里。张瑞图,这位昔日的庙堂重臣,如今以“白毫庵居士”之名,提笔濡墨,于一方花岗岩上镌刻下《禅鸡冢碑》。此碑所铭,非仅林如源笔下“白鸡伏听佛经,坐化登仙”的禅门异事,更是一部以笔墨写就的生命顿悟的诗篇,是书家自身命运在刀锋与袈裟间的深刻转捩。

  张瑞图少时借佛前长明灯苦读,终登庙堂之巅,却在天启年间因字为魏忠贤所好,而卷入政治漩涡,身负污名,罢官归闽。宦海浮沉,荣辱交织,其心境之剧变,尽泄于笔端。昔年紫禁城金砖之上,他挥毫如剑,锋芒毕露,字字如急湍危石,锐角方折,密不透风的章法,弥漫着朝堂逼仄的窒息与政治焦虑的灼热。然此刻,面对这方为通灵白鸡而立的碑石,其腕底竟生出奇异的温柔。碑中“峭雄”二字,虽仍存刀劈斧削的凌厉骨架,侧锋如戟,却在“佛”字末笔悄然化作一缕袅袅檀烟。这微妙的变化,正是他用半生荣辱换来的禅悟:最刚硬的笔锋,终须向无边的慈悲低头。落款“白毫庵居士”,非避世之号,实乃滴血结痂后自证心迹的印章。

  《禅鸡冢碑》,以四段花岗岩拼合(单石高1 75厘米、宽37厘米),镌二百余字,字径逾4至10 厘米之大楷,堪称张瑞图书风禅意嬗变的结晶。此碑承续其早年取法李邕《麓山寺碑》的纵向笔势与挺拔字形(如1620年《卫民祠碑》之圆厚雄浑),更将“以行为楷”之范式推向极致:于李邕基础上强化纵有行、横无列之章法,因字赋形,自由生变。其笔法以“方折代圆转”铸就刚劲骨力:横画刀劈,竖笔顿挫如戟。然晚年融圆转意韵,化天启“有折无转”为“方中寓圆,折转交融”—“精”、“为”等字横弯钩锋芒内敛,线条由“钢丝绷紧”之锐利转向“古藤盘石”之沉韧,刚健中透虚灵。行书笔意破楷书板滞,如“鸡”字部首间牵丝引带,动静相生,外廓犹守楷体。

  章法一洗天启“字密行疏”之压迫感(如《后赤壁赋》之局促),转以纵向瘦长字形、疏朗行距,营造空谷梵呗之境:字距密处若僧侣诵经,行间留白恰似禅机“真空妙有”,暗合白鸡“伏听佛经”之玄旨。虽为石刻,书丹墨韵层次昭然:浓墨重按如“禅”字坠石,飞白轻提若“云”字升烟,幻化“墨分五色”之禅画意境。花岗岩硬度迫使镌刻简化细节,反成就“删繁就简”之禅意表达,石匠以浅刻飞白化笔意为石屑纷飞的永恒梵呗。

  此碑乃张瑞图存世仅见的两方十公分大字碑刻之一(另一方为《卫民祠碑》),只是此碑写得比《卫民祠碑》更加端楷和庄严肃穆。凝练了其从“天启锋芒”到“崇祯禅境”的终极升华:以刀劈斧削之骨为基,糅佛性圆融,终成刚柔相济、俊削挺拔、疏密通禅的生命诗篇。

  碑中“出”字,其倒三角结构上重下轻,看似摇摇欲坠,却以底下一笔沉稳的横画力挽狂澜,险中求稳。此一字之微,恰似书家跌宕人生的缩影:在政治风暴中匍匐前行,终在佛法的慈悲与智慧里寻得生命的支点与平衡。较之徐渭的狂禅泼墨、董其昌的淡墨云烟,张瑞图于《禅鸡冢碑》中开创了一种“刚健禅境”——以方折之笔隐喻世事的无常凌厉,以疏朗留白昭示佛法的真空妙有,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至高智慧。此碑在方寸之间如“一羽通灵”,精妙完成中锋的沉实、侧锋的凌厉与飞白的虚灵三重转换,控笔能力已臻化境;二百余字巨制,章法调度如“楷书版《清明上河图》”,气脉贯通,无一处松懈,实乃大字楷书范式的非凡突破。

  或有论者疑此碑“不似张氏典型风格”,实未深察其境。花岗岩的坚硬质地,天然要求镌刻的概括与简化,反促成了禅意表达的纯粹;为宗教立碑的庄重功能,亦需书家收敛天启年间的个人奇崛锋芒,回归一种更具公共审美与宗教神圣感的表达;更遑论此乃书家晚年罢官归隐、潜心礼佛后“人书俱老”的升华之作,是生命境界与艺术境界交融的必然蜕变。

  抚碑细观,“一羽通灵”的刻痕,仿佛带人回到1630年那个潮湿的清晨。石匠的凿刀在坚硬的花岗岩上迸溅火星,将张瑞图饱含血泪与顿悟的笔意,连同那只通灵白鸡的禅机,一同凝固于石。四百年光阴流转,此碑已成跨越时空的文明信物。曾有台胞携白鸡谒祖,于碑前恍见当年携鸡香客之背影——一块冰冷的石碑,竟化作载动两岸血脉乡愁的“渡海之舟”。

  今时立于碑前,秋风翻动古榕新叶,沙沙声似与四百年前的凿石声隐隐重叠。张瑞图以笔为刃,剖开半生沉痛,却在最深的刻痕里种下了清净的莲华;那只坐化的白鸡,穿过时空的帷幕,在“禅鸡晓唱”的传说中获得永生;而斑驳石纹间蜿蜒流淌的,正是这位晚明逐臣,以笔墨为载体,留给浮世的最温柔的战栗与最深沉的慈悲。遥想2019年台风“白鹿”肆虐,暴雨如注,洞穿书院瓦顶,直泻碑面,墨痕如泪蜿蜒而下。然翌日放晴,碑前竟奇迹般生出一簇白茶花,皎洁如雪——此情此景,不正是张瑞图晚年所书《心经轴》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语最生动、最无言的印证么?

  《禅鸡冢碑》非止翰墨之遗珍,实乃生命之诗篇。它以石为纸,以刀为笔,以禅心为墨,在刚柔相济的线条里,在疏密有致的空间里,在跨越时空的共鸣里,写尽宦海浮沉,照见佛法慈悲,铭刻下一个灵魂在笔墨中涅槃重生的永恒印记。此碑与宋代蔡襄所书的洛阳《万安桥碑》都是泉州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艺术地位!此首次印刷成帖,功德无量!是为序。

本文作者简介

  李德谦,字吉之,号雁山。一九五五年十月出生,福 建晋江人,民盟盟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泉州 市鲤城区第五、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常委。二〇〇六年被 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 贴。华侨大学艺术学院、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泉州开放大学客座教授。

  书法作品曾荣获全国第八、十二届「群星奖」,全国 第一届楹联大展银奖,第三、五届福建省政府综合文艺最 高奖项百花文艺奖,福建第三、四、七届艺术节书法展金 奖,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首届行草大展、 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全国第四、 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等重要展览。

  书法作品及传略被《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 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篆刻大观》《当代 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当代书法家书信墨迹选》《国 际现代书法集》《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中国当代楹 联墨迹作品集》《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当 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典籍所推介。

  从艺事迹被《菲律宾世界日报》《菲律宾商报》《中 国青少年书法报》《中国交通报》《人民日报》《福建日 报》《泉州晚报》、福建电视台、泉州电视台等二十多家 媒体作专题报道。

  来源:审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