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当立冬的寒意渐染京城,一则民生暖讯悄然刷屏:截至 10 月底,北京已全面完成 2025 年度保障房建设任务,其中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5 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 8 万套(间)。这份提前兑现的民生承诺,不仅是一组亮眼的数据,更是一座城市对 “住有所居” 的坚定践行,为新市民、青年人及城市服务群体筑起了温暖的港湾。
数据背后的民生温度:从 “超额完成” 到 “精准滴灌”
北京保障房建设的 “提前收官” 并非偶然,而是政策持续发力与精准施策的必然结果。回溯 2024 年,北京已超额完成保障房筹建目标,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7.1 万套(间)、竣工 8.29 万套(间),完成率分别达 101% 和 104%。两年连续超额、提前完成任务的背后,是城市对住房保障需求的敏锐感知与快速响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保障精准度的持续提升。2025 年第二批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计划中,“一间房”(公寓型)和 “一张床”(宿舍型)产品占比高达 98%,其中宿舍型房源占比 40%,较第一批计划的 85% 大幅提升。这种供给结构的优化,精准对接了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有巢公寓豆各庄店 859 间房源中,35 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达 70%,开业仅一个多月入住率便接近一半;顺义区张喜庄集租房二期提供 2235 套(间)多元户型,适配周边企业职工需求;昌平区 3 个改建项目则定向服务高校和医药企业人才。从 “大水漫灌” 到 “精准滴灌”,北京用精细化供给让保障房真正流向最需要的群体。
品质革新:让保障房不止于 “有房住”
过去 “保障房 = 低品质” 的刻板印象,正在被北京的实践彻底打破。如今的北京保障房,早已超越 “遮风挡雨” 的基本功能,实现了从 “有没有” 到 “好不好” 的质变。在选址上,2025 年计划供应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中,70% 位于地铁 1 公里范围内,产业园区周边项目更让通勤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以内,职住平衡不再是奢望。在配套上,西城区教子胡同 65 号院不仅为城市公共服务人员提供舒适宿舍,还规划了健身房、咖啡厅,甚至将举办春风市集,让社区生活充满烟火气;经开区路南区 N17 地块 2390 套公寓,专为企业技术工人打造经济舒适的居住环境,让 “安居” 与 “乐业” 无缝衔接。
绿色化与智能化更成为保障房的新标配。“十四五” 期间,北京新建保障房绿色建筑标准覆盖率已达 98%,节能率提升 30%,全装修交付比例超 75%,既省去租户装修烦恼,又降低生活成本。从光伏发电、雨水回收系统到 24 小时智能安防,从无障碍设施到远程关怀系统,这些细节革新让保障房不仅是居所,更是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空间。
民生红利:从 “减负安居” 到 “赋能成长”
保障房的价值,远不止于解决居住问题,更在于为普通人的生活与发展松绑。对 “北漂” 郭伟而言,公租房让他的月租从 3000 多元降至 1100 元,节省的开支相当于家庭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得以有余力规划子女教育与自我提升。这种经济减负带来的 “消费传导效应” 十分显著:数据显示,保障房入住家庭的非住房消费支出占比平均提升 8.3 个百分点,餐饮、文旅等弹性消费增长明显。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保障房打破了住房与公共资源的绑定壁垒。在北京,高校集中区域的专项配租房让毕业生既能靠近职场,又能便捷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共有产权房价格比同地段商品房低 30% 左右,让 “夹心层” 无需透支两代人积蓄即可实现 “住房梦”。稳定的居所让 “北漂” 告别频繁搬家的折腾,让家庭子女获得连续的教育资源,让劳动者有更多精力投入职业发展,形成 “安居 — 乐业 — 成长” 的良性循环。
持续发力:让安居梦照进更多现实
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并非终点,而是北京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的新起点。2025 年第二批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计划已正式印发,包含新建项目 17 个、房源 1.98 万套,筹集项目 7 个、0.24 万套,竣工项目 7 个、房源 0.81 万套。未来,北京将继续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通过增加用地供应、优化分配机制、提升建设品质,让保障房覆盖更多群体。
从超额完成到提前收官,从供给扩容到品质升级,北京的保障房建设之路,是一座超大城市践行民生承诺的生动缩影。当越来越多的 “一间房”“一张床” 在京城落地生根,当新市民、青年人不再为住房焦虑,这座城市便有了更坚实的民生底色,更充沛的发展活力。正如那些在保障房中开启新生活的人们所言:“在这里,我们住得舒心、安心、放心。” 而这份安心,正是城市给予每个奋斗者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