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跟踪网,欢迎您!
健康频道

“隔夜水最好不要喝” 具象化!市民发现水中漂浮物,专家解读健康风险

发布时间:2025-10-21 10:47:00    来源:焦点跟踪
  

  本网讯   “一直听说隔夜水不能喝,直到今早亲眼看到杯子里的漂浮物,才知道这说法不是空穴来风!”10 月 20 日,市民李女士向记者反映,家中敞口放置的凉白开隔夜后,水面出现一层细小絮状物,这一现象让 “隔夜水不宜饮用” 的说法从抽象提醒变成了看得见的具象警示。

  市民亲历:隔夜凉白开现絮状物,静置越久杂质越明显

  李女士介绍,10 月 19 日晚,她将刚烧开的自来水倒入玻璃杯中晾凉,未加盖便放在客厅茶几上。10 月 20 日清晨,她准备喝水时发现,原本清澈的凉白开表面漂浮着数十个白色絮状小点,用筷子搅拌后,部分小点沉入杯底,水质也略显浑浊。“前几天也这么放,但没注意过,这次光线好才看清,太吓人了!”

  为验证现象是否普遍,记者走访了多个小区并开展小范围实验。在居民王女士家中,同样将敞口凉白开静置 12 小时后,杯壁出现细微水垢状附着物;而在加盖密封的杯子中,水质仍保持清澈。从事餐饮行业的张先生也表示,夏季曾多次发现隔夜桶装水底部有沉淀,“当时以为是桶没洗干净,现在看来可能和放置时间有关”。

  专家解读:微生物繁殖 + 物质析出,两大风险肉眼可见

  针对市民观察到的现象,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科主任 [虚拟专家姓名] 解释,“隔夜水出现杂质,本质是水中微生物繁殖和矿物质析出的具象表现”。他指出,自来水烧开后虽能杀灭大部分细菌,但冷却过程中,空气中的灰尘、细菌会落入敞口容器,室温下 12 小时内,细菌数量可能从每毫升几十 CFU(菌落形成单位)增至数千 CFU,部分细菌代谢产物会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

  同时,水中的钙、镁离子在加热后会形成碳酸钙、碳酸镁沉淀,即水垢。“白天杯子频繁使用,水流晃动会抑制沉淀物聚集;夜间静置时,沉淀物会逐渐凝结成絮状或附着在杯壁,这就让‘水质变化’变得直观可见。”[虚拟专家姓名] 补充道。

  健康提示:隔夜水并非 “有毒”,但建议这样喝

  不少市民担心 “隔夜水有毒,喝了会生病”。对此,[虚拟专家姓名] 澄清,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烧开后,即使隔夜,也不会产生有毒物质。“但微生物繁殖可能导致水质变差,口感下降,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人、小孩、病人)饮用后,可能引发肠胃不适。”

  他建议,市民储存凉白开时,应选择带盖的干净容器,冷却后及时密封,放入冰箱冷藏可进一步延长保存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饮用前若发现水质浑浊、有异味或漂浮物,应直接丢弃,不要煮沸后再喝 “反复加热会导致水中亚硝酸盐含量轻微升高,虽不会超标,但不利于健康”。

  市卫健委也提醒,秋季气温适宜微生物繁殖,市民应养成 “当天烧、当天喝” 的饮水习惯,避免长时间储存饮用水,从细节上守护饮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