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跟踪网,欢迎您!
科技频道

福建舰海试告捷 三型舰载机成功起降 我国航母发展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5-10-13 14:52:37    来源:焦点跟踪
  

  本网讯   近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顺利完成海试任务,此次海试不仅实现动力、航行等核心系统的全面验证,更传来重大喜讯 —— 歼 - 35 隐身战斗机、歼 - 15T 弹射型战斗机、空警 - 600 预警机三型舰载机成功在舰上完成起降,标志着我国航母技术正式迈入 “电磁弹射 + 多机型适配” 的新阶段。

  海试成果:多维度验证航母核心能力

  据军事领域专家分析,此次福建舰海试的 “告捷” 具有多维度里程碑意义。在动力与航行系统方面,福建舰所采用的动力装置全程保持稳定输出,能在不同海况下精准完成转向、加速等操控动作,适航性与续航能力均达到设计预期;更关键的是,其核心装备电磁弹射系统与阻拦系统通过实战化测试,成功实现 “弹射 - 阻拦” 全流程衔接,为舰载机起降提供了可靠保障。

  与此同时,海试还重点检验了航母的 “系统协同性”。导航、通信、雷达、指挥控制等子系统与舰载机、弹射装置形成高效联动,从舰载机出库调度、甲板滑行,到弹射起飞、空中巡航,再到阻拦降落、归位维护,全流程衔接流畅,验证了福建舰作为 “海上作战平台” 的综合作战潜力。

  舰载机亮相:三型机型构建完整作战体系

  此次成功起降的三型舰载机,首次公开呈现我国航母舰载机的 “立体化作战阵容”。其中,歼 - 35 隐身战斗机作为第五代舰载机,具备隐身突防、超视距作战能力,可承担制空权争夺、空中拦截等核心任务,为航母战斗群搭建 “空中保护伞”;歼 - 15T 弹射型战斗机则在原有基础上优化重载能力,通过电磁弹射可携带更多反舰导弹、巡航导弹,执行对海突击、对陆支援任务,形成 “制空 + 打击” 的双重作战能力。

  而空警 - 600 预警机的亮相,更是填补了我国舰载固定翼预警机的空白。该机型探测半径达数百公里,滞空时间远超舰载预警直升机,能提前捕捉敌方战机、舰艇、导弹等目标信号,实时传输至航母指挥中心,并引导战斗机执行作战任务,相当于为航母战斗群装上 “千里眼” 与 “指挥脑”,大幅延伸作战半径与预警范围。

  军事专家指出,三型舰载机的协同起降,意味着我国已构建起 “隐身战机 + 多用途战机 + 预警机” 的完整舰载机作战体系,作战功能覆盖预警探测、制空、制海、对陆打击等全领域,标志着我国航母从 “单一平台” 向 “体系化作战单元” 的转变。

  技术突破:电磁弹射实现 “代际跨越”

  作为福建舰的核心技术亮点,电磁弹射系统的成功应用,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该技术并实现实战化应用的国家。相较于传统蒸汽弹射,电磁弹射具有四大显著优势:一是弹射效率提升,间隔时间缩短至 30 秒以内,可大幅提高舰载机出动率;二是适配机型更广,能精准调节弹射力度,实现从轻型无人机到重型预警机的全机型覆盖;三是能耗与维护成本降低,结构简化且无需消耗大量淡水,更符合现代航母高效运营需求;四是运行稳定性更强,通过计算机精准控制,减少舰载机起降过程中的结构损耗,提升安全系数。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福特级航母虽早于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技术,但初期曾因技术故障多次延迟部署。而福建舰首次海试便实现多机型电磁弹射起降,表明我国电磁弹射技术已跳过 “技术磨合” 阶段,直接进入 “成熟应用” 环节,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

  战略意义:推动海军战略转型 重塑全球航母格局

  此次福建舰海试与舰载机起降成功,对我国海军战略转型具有深远影响。此前我国辽宁舰、山东舰采用滑跃起飞方式,受限于起飞效率与机型适配性,难以支撑远海大规模作战;而福建舰的技术突破,使我国海军具备在远海独立构建 “预警 - 制空 - 打击” 一体化作战体系的能力,推动海军从 “近海防御” 向 “远海护卫” 战略转型,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远海贸易航线安全提供更强支撑。

  从国际视角来看,福建舰的突破也重塑了全球航母技术发展格局。长期以来,航母核心技术被少数国家垄断,电磁弹射更是被视为 “高端航母专属技术”。我国通过自主创新掌握该技术,不仅打破西方技术垄断,更为全球航母发展提供 “非美国路线” 的新选择,推动全球航母技术从 “单极主导” 向 “多极创新” 转变。

  军事专家强调,我国发展航母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福建舰的技术突破旨在提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而非追求 “霸权扩张”。未来,随着福建舰后续训练与部署的推进,我国海军将进一步提升远海作战能力,为地区和平稳定与全球海洋安全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