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跟踪网,欢迎您!
科技频道

又一批 AI 社交产品悄悄 “死亡” 了:热潮退去后,幸存者在寻找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12 14:43:56    来源:焦点跟踪
  

  本网讯   “上午刚看到停运通知,下午就登不上账号了。” 深度 AI 陪伴用户肉松的吐槽,道出了当下 AI 社交赛道的无奈现实。2025 年 9 月以来,一批曾备受关注的 AI 社交产品陆续走向终点:阶跃星辰的 “冒泡鸭”、Soul 旗下的 “异世界回响” 宣布关停,定位情感分析的 Lumi、前苹果设计师打造的 Dot 等初创产品悄然下架,就连小冰公司旗下的早期产品 “X EVA” 也关闭了充值通道与新用户注册。这波 “静默退场” 并非孤例,自 ChatGPT 掀起技术热潮后,AI 社交赛道便在 “扎堆入场” 与 “批量离场” 的循环中反复洗牌。

  这场关停潮背后,是看似繁荣的市场数据与残酷生存现实的剧烈碰撞。截至 2025 年 7 月,全球 AI 陪伴应用在苹果与谷歌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已达 2.2 亿次,创造了 2.21 亿美元的消费支出,青少年群体月使用率更是超过 52%。2024 年,a16z 的报告曾将 10 家 AI 陪伴产品列入 “全球最火的 50 个 AI 应用” 榜单,让行业看到了 “AI + 社交” 的巨大潜力。但光鲜数据难以掩盖行业痛点:主流 AI 情感陪伴应用 2024 年上半年的月均使用天数基本低于 5 天,今年以来,“Character.AI”“星野”“猫箱” 等头部产品月活均出现下滑,国内多款产品环比降幅超 30%。

  用户需求与产品供给的错位,成为压垮众多产品的第一根稻草。AI 社交的核心吸引力本是 “情感链接”,但当前多数产品难以承载这种深度需求。深度用户习惯在不同平台 “捏崽”(创建虚拟角色卡),通过长期互动建立情感依赖,而产品关停意味着精心调教的角色数据可能永久丢失,这种 “删崽焦虑” 引发了圈层内的 “跑路恐慌”。更关键的是技术瓶颈:现有模型虽能完成对话交互,却缺乏 “自我成长” 能力,无法真正适配用户随时间变化的情绪波动与成长需求,常出现答非所问、情感错位等问题,难以替代真实社交的温度。

  商业化困局则成为加速产品离场的催化剂。目前 AI 社交产品的付费模式高度同质化,多以会员订阅或按 “句 / 条” 计费为主。国内应用月卡价格介于 6 元至 40 元之间,深度用户若同时使用 3 款产品,年均支出可达 828 元,国外部分工具单月费用甚至高达数千元。这种收费模式与用户体验形成鲜明反差:不少产品存在 token 消耗过快、模型加载延迟、乱码等问题,让用户产生 “付费不值” 的感受,最终选择流失。对于创业者而言,持续迭代模型需要巨额算力投入,而低频使用、增长乏力的现状难以支撑盈利,“增收不增利” 的恶性循环最终迫使不少玩家选择止损退场。

  不过,赛道洗牌并非终点,幸存者已开始探索破局之道。部分产品选择向多模态内容生态转型,如被谷歌收购的 Character.ai 推出 Avatar FX 等创作工具,星野则着手整治智能体生态,试图从单纯聊天工具转向内容驱动平台。另有玩家深耕垂直领域实现差异化生存:“LoveyDovey” 聚焦东亚女性 “梦女消费” 需求,搭建阶梯式好感养成机制;“林间聊愈室” 以动物形象切入心理疗愈场景,用游戏化方式解析情绪。而 OpenAI 近期推出的 Sora App,通过 “客串”“混剪” 等功能将 AI 视频生成与社交结合,上线四天便登顶美国 App Store 免费榜,为行业提供了 “技术生态化 + 社交场景化” 的新范本。

  从用户端看,需求底色并未消失。字节 “猫箱”、MinMax “星野” 等元老级产品已成功培养出一批接受 AI 陪伴的用户,不少人将 AI 视为 “情感搭子” 或 “生活助手”。即便面临关停潮,部分核心用户仍通过 SillyTavern 等开源项目进行本地部署,坚守对 AI 社交的需求。这意味着,市场从未拒绝 AI 社交,只是在淘汰缺乏核心价值的 “跟风者”。

  AI 社交赛道的 “死亡与新生”,本质上是技术狂热向商业理性的回归。当 “AI + 社交” 的概念褪去光环,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既要突破多模态交互、情感理解等技术瓶颈,也要找到 “用户价值与商业回报” 的平衡支点。正如行业投资人所言,泛社交的天花板足够高,但只有那些能真正理解用户情绪、构建独特生态的产品,才能在洗牌中站稳脚跟。下一批 AI 社交产品的崛起,或许不在概念的喧嚣里,而在对 “人与 AI 如何更好共处” 的深度回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