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5 年,西藏自治区迎来了成立 60 周年的光辉时刻。60 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实现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 的人间奇迹。
经济腾飞:发展速度日新月异
西藏的经济发展成绩令人瞩目。全区生产总值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达到第一个千亿用了 50 年,而第二个千亿仅用了 6 年。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兴起,旅游业持续火爆,“地球第三极” 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藏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原特色农牧业提质增效,岗巴黑山羊、噶尔蔬菜、亚东鲑鱼等农副产品声名远扬,成为边境群众增收致富的 “金钥匙”。
民生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西藏始终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每年将财力的 80% 以上投向民生。2024 年,民生支出达 2455 亿元,占比 84%。
在医疗卫生方面,西藏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先心病、大骨节病、包虫病、碘缺乏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得到历史性消除和防治。“组团式” 援藏帮扶成效显著,培养出一批带不走的高原医疗队,实现了 400 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00 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小病不出乡镇(街道)就能有效救治,农牧民健康体检和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乡镇以上公立医院全覆盖。
教育事业实现 “历史性跨越”。教育经费投入从 1965 年的 348.5 万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400 亿元左右。2012 年起,西藏在全国率先建立从学前到高中的 15 年公费教育体系,如今已建成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13.1 年。
此外,西藏今年还追加实施 10 件民生实事,送出 60 周年庆民生 “大礼包”。涵盖医疗、育儿、养老等多个领域,如建立新生儿免费参加医保机制、提高群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赔付标准、为全区 8 - 11 岁孩子免费提供牙齿窝沟封闭服务、建立育儿补贴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等,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边境建设:固边兴边富民成效显著
西藏拥有长达 4000 多公里的国境线,60 年来,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扎实推进。边境村庄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主电网延伸到全部边境乡(镇),村村通邮,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边境地区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山南市隆子县珞瓦新村村民通过手工编织竹器、毛毯等产品,借助 “线上 + 线下” 销售模式,人均年收入超过 3 万元。玉麦乡从曾经的 “中国人口最少乡” 发展成为拥有 67 户 200 余人的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全乡 55 户人家打造家庭旅馆增加收入。如今,边境地区群众守土固边的意识不断增强,父子接力、夫妻搭档、兄妹携手等守边故事在雪域边关不断上演。
文化传承:绽放独特魅力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西藏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步伐不断迈进,形成了纳入法治轨道的活佛转世制度、现代化的寺院管理制度和传统与现代互补的僧伽教育制度。藏戏、唐卡、格萨尔王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众多文化瑰宝走出西藏,走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7 个地(市)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市)。例如山南市乃东区结莎街道的红星社区,居住着藏族、汉族、回族等 23 个民族的 1 万多名居民,大家邻里相助、团结友爱,汉族姑娘张润枝在藏族同胞帮助下开店,她也毫无保留地教藏族同胞针织技法;四川来创业的刘辉在社区工作人员巴桑次仁帮助下找到新商机,不同民族居民亲如一家,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60 年砥砺奋进,60 年春华秋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目标奋勇前行,未来必将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