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跟踪网,欢迎您!
生活频道

阳光玫瑰从 “贵族” 到亲民,消费者为何仍不买账?

发布时间:2025-08-19 17:32:53    来源:焦点跟踪
  

  本网讯   曾几何时,阳光玫瑰葡萄以其高昂的价格,被誉为 “葡萄中的爱马仕”,成为水果界的 “顶流”。它凭借着独特的香甜口感、馥郁的玫瑰香气,以及晶莹剔透的外观,迅速在高端水果市场站稳脚跟。2015 年刚引入中国时,批发价高达 150 元 / 斤,零售终端更是突破 300 元 / 斤,如此高价,却依然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尝鲜。

  如今,阳光玫瑰的价格却经历了 “断崖式” 下跌。在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等主产区,品质稍好的阳光玫瑰市场价仅 7 至 10 元一斤,电商平台上部分商家甚至将价格压至 5 元左右一斤。然而,即便价格已跌至个位数,“9.9 元一斤都嫌贵” 的声音仍不绝于耳。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与消费者心理?

  价格暴跌,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产能过剩。随着种植技术的普及,阳光玫瑰的种植面积在短短五年间扩大了近三倍,占国内鲜食葡萄总产量的 40% 以上。曾经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果农跟风种植,从云南河谷到河北平原,从四川凉山到浙江金华,全国各地纷纷投身于阳光玫瑰的种植浪潮中。但并非所有区域都适合其生长,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调查显示,不同产地的阳光玫瑰品质差异显著。例如,浙江金华的果粒大、风味浓,而河北石家庄的果粒小、酸涩感明显。更关键的是,国内不少果园为追求产量,亩产达 4000 - 5000 斤,远超日本 2000 斤的控产标准,“为产量牺牲品质” 成为普遍现象。

  品质下滑,也是消费者对阳光玫瑰失去兴趣的重要因素。部分果农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提前采摘未成熟的果实。以西昌为例,当地葡萄本应比云南晚熟,但部分商家为赶工期,将糖分不足的青果推向市场,导致消费者吐槽 “酸得掉牙”。在电商领域,恶性竞争使得价格战愈演愈烈。直播间里 5 - 9 元 / 斤的低价背后,是品质参差不齐的 “次果”,甚至出现 “甜到发齁却无香气” 的劣质产品,这进一步稀释了阳光玫瑰的高端形象。

  与此同时,谣言与误解也冲击着消费者的信心。“打了 24 遍农药”“靠甜蜜素增甜”“用膨大剂催果” 等传言在网络上蔓延。尽管专家多次辟谣,指出阳光玫瑰生长期正常用药仅 5 - 10 次,高甜度是其品种特性(糖度可达 20% - 26%),耐储存得益于其果肉特性,但负面印象仍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在西昌市经营水果店的杨杰对此感受颇深。他表示,去年店里品质最好的阳光玫瑰能卖到 19.8 元一斤,次等品质也能卖到 10 元一斤。而今年,品质最好的只要 9.9 元一斤,次等品质的甚至低至 4.98 元一斤。“白菜价的阳光玫瑰虽然吸引了不少市民购买,但大家买回去后发现不好吃,下次就不会再买了。” 杨杰无奈地说。

  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来看,阳光玫瑰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其高昂的价格和独特的口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尝鲜,那时消费者更注重其高端水果的标签。但随着价格走低和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和口感体验。一位在超市选购葡萄的消费者表示:“以前阳光玫瑰价格高的时候,我觉得尝尝鲜也无所谓。但现在价格这么低,品质却这么差,我宁愿选择其他口感更好的葡萄品种。”

  中国阳光玫瑰联盟秘书长王耀东表示,中低端阳光玫瑰价格下降是理性的,只有让更多人都能吃到,它才能成为一个产业。但生产者最终还是要为消费者负责,应控量增质,依靠品质盈利,而非依靠数量。随着市场的两极分化,一些种植户已开始布局转型,走精品高端路线。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会长鲁芳校指出,阳光玫瑰目前价格属于回归理性,一斤数百元确实存在高估情况。价格调整属正常市场行为,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市场对高品质精品水果仍有强烈需求。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段长青则强调,“无序发展” 是现在我国葡萄产业 “大而不强” 的关键因素,果农盲目追求产量、跟风式选择品种种植,是 “无序发展” 的具体表现形式。

  阳光玫瑰价格的 “跳水”,既是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的结果,也是行业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集中体现。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价格亲民,更希望能买到品质优良的阳光玫瑰。而对于种植户和商家来说,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提升品质、塑造品牌,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将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