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 月 22 日,汽车行业传来重磅消息,三菱汽车正式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关系,并停止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这一举措意味着三菱汽车将完全退出中国汽车相关生产业务,结束其长达 40 年的在华发展历程。
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的迅猛转型,三菱汽车表示,在对在华战略进行深度审视后,做出了这一艰难决定。“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迭代速度超乎想象,我们必须重新找准自身定位。” 相关负责人在声明中说道。
早在 7 月 2 日,原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已悄然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工商信息显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等老股东已退出,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新股东。这一股权变动为三菱汽车的退出埋下了伏笔。
从整车生产到发动机业务,三菱汽车在华的生产版图已全面清零。回顾其在华历程,曾有过辉煌时刻。然而,2000 年的 “刹车油管事件” 对其品牌信誉造成了严重打击。2019 年,雷诺 - 日产 - 三菱联盟的内耗,使广汽三菱的发展势头急转直下。进入 2020 年代,其市场表现持续恶化:2022 年工厂产能利用率仅 16%;2023 年 3 月,整车生产暂停,10 月正式官宣退出整车业务;2024 年 7 月,广汽埃安以 1 元的象征性价格接手长沙工厂,为其整车业务画上句号。
业内人士分析,三菱汽车的退出并非偶然。在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其步伐迟缓,末代车型阿图柯仅是换标版的埃安 V,且长达 6 年未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全新车型,在新能源车的激烈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作为日系车企中首个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的跨国品牌,三菱汽车的离场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兴衰,也为外资车企在华发展敲响了警钟,凸显了在快速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及时转型与创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