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传出:截至 2025 年 6 月 17 日,哈大高铁已累计安全运送旅客突破 10 亿人次(含跨线、直通)。这一数字,犹如一座巍峨的里程碑,屹立在哈大高铁的发展道路上,见证着它 10 多年来的辉煌历程,也为旅客出行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优质、高效的运输保障。
哈大高铁,这条纵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交通大动脉,宛如一条钢铁巨龙,蜿蜒于东北大地。然而,其所处的沿线地带属于高寒区域,冬季里,雨雪冰冻天气频繁来袭,给高铁的建设与运营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挑战。在建设初期,工程师们便遭遇了诸多棘手难题,如季节性冻土施工问题,严寒使得土壤冻结膨胀,对铁路路基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但中国的高铁建设者们并未退缩,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卓越的智慧,通过反复试验与研究,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成功攻克了冻土难题,为哈大高铁的稳固路基奠定了基础。
在运营阶段,面对冬季频发的恶劣天气,国铁沈阳局积极探索实践,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备的应对严寒和冰雪天气的安全运营组织体系。他们建立了精准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如同为高铁运营安装了一双 “千里眼”,能够提前洞察天气变化,为后续的应对措施争取宝贵时间。同时,完善了冰雪预警处置措施,对道岔除雪除冰实行分级管理,依据雪量等级灵活采取道岔加热融雪、间隔行车、人工除雪等多样化方式,全力保障高速铁路的安全畅通。正是这样一套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让哈大高铁在极端天气下依然能够平稳运行,守护着每一位旅客的出行安全。
从 2012 年 12 月 1 日正式开通至今,哈大高铁不仅在运输旅客数量上取得了破 10 亿人次的傲人成绩,在技术创新方面同样硕果累累。在列车设施上,实现了全列车厢恒温,成功解决了车厢连接处、车门附近温度低的困扰,为旅客营造了温暖舒适的乘车环境。在线路建设上,攻克了高寒地区铁路路基 “冻胀” 这一世界性难题,并且实现了 “冬夏一张运行图”,全年均可按时速 300 公里稳定运行,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在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设备的低温适应性技术上,也形成了独有的核心技术体系,填补了一项项世界高寒高铁技术空白。此外,在长春西站使用的世界最大号码的高速无砟道岔,更是突破了制约高铁列车进出站速度的技术瓶颈,让哈大高铁的运行如虎添翼。
哈大高铁的开通运营,对东北地区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在交通网络布局上,以哈大高铁为南北主轴,北部与哈齐、哈牡、哈佳 3 条高铁相连,中部衔接长珲城际、沈佳高铁白敦段及长白乌铁路,南部则与沈丹、新通等高铁以及丹大快速铁路相接,并通过与京哈高铁京沈段的链接,成功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预计在年内,哈大高铁还将与沈白高铁完成衔接,届时,以沈阳、长春、大连等城市为中心的 2 小时经济圈以及各主要城市到北京的 3 小时商旅圈将进一步稳固和拓展。如今,哈大高铁列车已成功联通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主要城市,其构建的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极大地缩短了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让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拉近了地区之间的 “经济距离”,为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客运服务上,国铁沈阳局始终秉持 “人民铁路为人民” 的服务宗旨,紧跟时代步伐,坚持 “互联网 + ” 理念,积极引入智能设备设施,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对哈大高铁沿线部分车站进行改造,优化旅客进出站流线,实现站内便捷换乘,极大地提高了旅客出行的便利性。同时,根据旅客出行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灵活地调整列车开行方向和频次,确保为旅客提供充足的运力保障。不仅如此,哈大高铁的开通还激活了旅游市场的活力,“短途游”“周末游” 等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国铁沈阳局以此为契机,先后开行了 “研学专列”“赏花专列”“赶海专列”“民族风情专列” 等特色主题列车,满足了不同旅客群体的出游需求,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贡献了铁路力量,进一步提升了百姓的幸福生活指数。
在货运方面,哈大高铁的开通有效地释放了既有线路的运输压力,使得分布在沿线的众多支柱型产业,如哈尔滨的重化工业、长春的汽车工业、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大连的石化与造船及高新技术产业、鞍山的钢铁产业等,在 “高铁速度” 的带动下实现了快速的流动整合。各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产业协同效应愈发显著,为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哈大高铁开通运营的这 10 多年,为东北民众的出行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它不仅是一条交通线路,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展望未来,哈大高铁将继续在这片黑土地上飞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留下更多坚实而有力的印记,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