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风起云涌的 2025 年,小米汽车以惊人的速度跻身行业前列。6 月 16 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北京亦庄汽车工厂向外界揭示了小米汽车成功的核心密码 —— 北京市的产业沃土、智能制造的硬核实力,以及对技术趋势与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控。这三大支柱不仅支撑起小米汽车的首战告捷,更揭示了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变革的深层逻辑。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的核心节点,北京为小米汽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这座城市不仅拥有完整的汽
车产业集群,更构建起政策、人才、技术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
北京市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可追溯至 2023 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打造 “2+N” 产业格局,将经开区与顺义区定位为整车制造双核心。这一政策框架下,小米汽车得以快速对接宁德时代、地平线等头部供应商,实现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配套。数据显示,小米汽车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 90%,较传统车企缩短了 40% 的供应链响应周期。
在人才储备方面,北京聚集了全国 32% 的汽车工程专业院校资源,16 万智能网联领域从业人员构成创新主力军。小米汽车研发团队中,3400 名工程师中有 62% 来自北京高校,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使得电机、大压铸等核心技术突破周期缩短 50%。正如雷军所言:“在北京,我们不是在单打独斗,而是站在整个产业生态的肩膀上。”
政策支持层面,北京市推出 “车路云一体化” 试点、自动驾驶立法等创新举措,为小米汽车提供了前瞻性应用场景。2024 年,小米成为首批获准在经开区 600 平方公里开放道路测试 L4 级自动驾驶的企业,其自动驾驶团队累计完成 200 万公里真实道路测试,数据采集效率较封闭测试场提升 8 倍。
这座投资 50 亿元打造的超级工厂,将智能制造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在压铸车间,小米自研的 9100 吨一体化压铸机正在将 72 个零部件凝练为单个铸件,焊点减少 840 个,生产效率提升 74%。这项全球首创的技术使车身扭转刚度达到 51000N・m/deg,超越百万级豪车标准。更关键的是,通过自建压铸产业链,小米将单件成本降低 40%,这直接体现在 SU7 Ultra 52.99 万元的颠覆性定价上。
智能制造不仅体现在硬件层面,小米将手机领域的精益生产理念移植到汽车制造。这种 “数字孪生” 制造体系使得 SU7 系列交付周期缩短至 23 天,较行业平均水平快 35%。
在技术攻坚战中,小米展现出独特的 “双线作战” 能力:既在电动化、智能化核心赛道建立技术壁垒,又通过生态融合创造差异化体验。
在 “三电” 系统领域,小米自研的 V8s 超级电机以 27200rpm 转速刷新行业纪录,配合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实现 SU7 Ultra 750 公里超长续航。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热管理系统,通过 AI 算法实现 - 30℃至 50℃全温域能耗优化,使冬季续航衰减控制在 15% 以内,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 30%。
智能化层面,小米构建起 “芯片 - 系统 - 终端” 全链路技术体系。搭载双 NVIDIA Orin-X 芯片的智能驾驶平台,算力达 508TOPS,配合自研的 “小米智能驾驶 X” 算法,在北京亦庄复杂路况下实现接管里程突破 1000 公里。而基于澎湃 OS 打造的智能座舱,更实现了手机、家居、汽车的无感互联,64% 的锁单用户因生态联动选择小米汽车。
小米汽车的成功绝非偶然,其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三重跃迁:从政策驱动转向生态驱动,从制造硬实力升级为生态软实力,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创新。
在产业层面,小米验证了 “北京模式” 的可行性 —— 通过政策引导、场景开放、人才集聚构建创新生态,这种模式正在京津冀地区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在商业逻辑上,小米打破了传统车企 “硬件溢价” 的盈利模式,通过生态联动创造持续价值。SU7 Ultra 用户中,64% 拥有 10 个以上米家生态产品,这种生态粘性使得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提升 2.3 倍。
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开创的 “生态造车” 模式,已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解题思路。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