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端午佳节,龙舟竞渡的热烈场景还在脑海中回荡,激昂的鼓点、飞驰的龙舟、呐喊的人群,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画面。然而,随着端午的尾声悄然降临,那些在江面上风驰电掣的龙舟仿佛一夜之间失去了踪迹。它们究竟去了哪里?在龙舟竞渡之后,龙舟的 “归宿” 因地域、材质和传统习俗的差异,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每一种方式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用考量。
在南方水乡,许多龙舟会选择 “水眠” 的方式度过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光。在珠江三角洲的河网地带,就流传着 “龙舟不上岸” 的古老传统。像广州天河石牌村,比赛一结束,村民们便会用特制的绳索将龙舟缓缓沉入河底的淤泥之中。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呢?这是因为传统龙舟多由坤甸红木、白蜡树或沉香木等木材制成,这些木材遇水后韧性增强,然而暴晒却容易开裂。河底淤泥包裹龙舟,恰似为其敷上了一层 “抗氧泥膜”,隔绝了空气,并且保持了相对恒定的湿度,避免了温湿度的剧烈变化对木材造成损害,比人工仓库更为稳定。当来年端午前夕,村民们会举行庄重的 “起龙” 仪式,用绳索将龙舟从水底缓缓拉出。历经数月浸泡的龙舟重见天日时,船身依然完好如初,只需稍加清理,便能再次驰骋于水面之上。曾有人目睹东莞麻涌的 “起龙” 仪式,当裹满黑泥的龙舟破水而出时,船体散发着类似檀香的木质气息,这正是经过一年 “水养” 后,木材内部油脂被激活的标志。
在福建泉港区沙格村,又有着独特的龙舟保存方式。走进沙格村的龙舟室,会看到完整的龙舟被 “大卸八块”。雕刻精美的龙头被精心供奉在祠堂神龛之中,日常享受着香火祭祀。在闽南地区,这些龙头往往配有独立神位,形成了 “一舟双庙” 的奇特景观。而船身等其他部分,则被有序存放起来,等待着来年再次组装。
并非所有龙舟都会选择 “水眠”。在一些地方,龙舟竞渡结束后,会被妥善安置在岸上的特定场所,如龙舟室、龙舟厝或祠堂等地。福建福州闽侯县南通镇等地,就有专门的 “龙舟厝”。端午过后,龙舟便会被存放在这里,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保管员,负责龙舟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平日里,龙舟厝安静肃穆,仿佛在默默守护着龙舟,也守护着这份传承千年的文化记忆。等到下一年端午临近,保管员会提前将龙舟请出,组织村民对其进行清洗、检修,确保龙舟以最佳状态迎接新一年的竞渡。
还有一些地方,会对退役的龙舟进行改造再利用。在浙江温州的某创意园区,退役龙舟被固定在广场中央,装上灯光装置,夜晚亮起时宛如一条遨游的光龙,成为了游客们纷纷打卡拍照的网红景观,龙舟从竞技工具成功变身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江苏苏州的古镇景区,则将龙舟改造成特色茶座,游客可以坐在龙舟上品茶观景,在茶香中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体验别样的端午风情。
而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龙舟的后续处理也别具特色。在贵州黔东南,苗族的龙舟工匠会利用龙舟闲置的时间,举行 “补魂” 仪式,这一仪式蕴含着苗族人民对龙舟的敬畏与感恩之情。融水苗族更是专门种植 “龙舟林”,每砍一棵造舟用的香樟树就补种十棵,形成了可持续的材料供应链,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随着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龙舟也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美国波士顿每年举办的龙舟赛颇具规模,使用的龙舟大多由中国定制。比赛结束后,这些龙舟被妥善保存在当地龙舟俱乐部,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在澳大利亚悉尼,华人社区将龙舟保存在专业的船坞中,定期组织训练和比赛。这些远渡重洋的龙舟,不仅延续着端午习俗,更成为海外华人维系乡情的重要纽带,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来自祖国的文化温暖。
端午过后,龙舟虽隐匿了身形,但它们所承载的端午文化、拼搏精神以及民族情感却从未消散。无论是沉睡在水底、安放在岸上,还是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龙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故事,传承着千年的文化基因,等待着下一次端午佳节的到来,再次在水面上续写属于它们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