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胃肠外科的病房里,16 岁的小桐(化名)静静躺在病床上。他身高 1.8 米,体重却达 360 余斤,腹围 160 厘米,BMI 值高达 55.6kg/m² 。这个曾被称作 “中国少年儿童第一胖” 的男孩,因重度肥胖引发代谢综合征、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连爬两层楼都会气喘吁吁。小桐的遭遇并非个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减重门诊,初二男孩林虎(化名)刚满 15 周岁,体重就超过了 220 斤 。在这个本应活力四射、奔跑嬉戏的年纪,他们却被肥胖的阴影牢牢笼罩。
儿童肥胖问题,已然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难题。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我国 6 - 17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 19.0%,预计到 2030 年将攀升至 34% 。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数以千万计孩子的健康隐患,儿童肥胖,已成为威胁民族未来的 “隐形炸弹”。
肥胖对儿童的危害是全方位的,首当其冲便是生理健康层面。上海市儿童医院对 1000 名肥胖儿童进行长期随访发现,30% 的儿童在未来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某省重点中学的调研显示,肥胖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体育测试成绩均低于非肥胖学生 。中国儿童医学中心减重代谢外科 MDT 团队的综合评估表明,像林虎这样的肥胖儿童,除了体重超标,还常伴有血糖、血脂、尿酸等代谢指标异常、运动时心肺功能异常、睡眠时阻塞性呼吸暂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多种问题 。并且,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早熟及骨龄增加,加重下肢负担,引发骨骼问题,如弓形腿、扁平足等 。
心理层面的创伤同样不容小觑。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肥胖儿童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 3 倍,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问题如影随形 。某大学心理学系对 500 名肥胖儿童的心理测评显示,45% 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在校园里,肥胖儿童常成为被嘲笑的对象,这种 “隐形霸凌” 可能导致他们社交障碍,甚至影响成年后的职业发展。
探究儿童肥胖的成因,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从遗传角度看,研究表明,父母一方肥胖,孩子肥胖风险增加 40%;若父母均肥胖,风险则高达 80% 。但当下,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
在饮食方面,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 “三高” 食品泛滥,正悄然侵蚀着儿童的健康。一瓶 450ml 果汁的热量相当于 50 克大米,可家长常将其作为 “健康饮品” 。家庭饮食结构也存在诸多问题,像林虎的家庭饮食就偏好高油盐、肉类,这类饮食结构极易造成肥胖问题 。加之孩子自控能力弱,常背着父母吃高油高盐食物,进一步加剧了肥胖风险。此外,“多吃一口” 的传统喂养观念、重油重盐的烹饪方式,也让家常菜变成了 “热量炸弹” 。
生活方式上,科技发展极大地挤压了儿童的运动时间。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 7 - 18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为 19.0%,其中缺乏体育锻炼的儿童肥胖检出率高达 25% 。某小学调查显示,70% 的肥胖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 1 小时 。学业压力、电子产品依赖、家长对安全的过度担忧,共同将儿童推向了 “久坐一族” 。
家庭本应是儿童肥胖防治的第一道防线,可现实中却常成为 “帮凶” 。家长以零食作为奖励、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运动能力退化、忽视隐性肥胖(如 “苹果型身材”)等问题普遍存在 。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肥胖风险正相关,某沿海城市研究显示,家庭月收入超过 1 万元的儿童肥胖率为 25%,而月收入 3000 元以下的仅为 15% 。部分家长还存在观念误区,认为小孩胖点没关系,长大了自然会瘦下来,这种错误认知延误了孩子的体重管理 。
面对严峻的儿童肥胖形势,全社会必须行动起来,打响这场健康保卫战。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要承担起 “健康教练” 的重任。首先,调整家庭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比例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孩子暴饮暴食,减少零食摄入 。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带领孩子一起运动,每周安排全家户外徒步、骑行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与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应对因肥胖带来的心理压力 。
学校是儿童肥胖防治的主阵地。一方面,要开足开齐体育课,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引入足球、篮球、羽毛球、跳绳等多样化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确保学生每日在校体育锻炼不少于 1 小时,像北京市就将班级体育联赛纳入教学计划 。另一方面,加强营养健康教育,通过开展 “营养小课堂”“健康饮食主题班会” 等活动,向学生普及营养知识,培养他们健康的饮食习惯 。学校供餐单位也应优化膳食结构,减少油炸食品、加工肉类供应,增加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等健康食物 。
政策制定者也在积极行动。国家卫健委持续推进 “体重管理年” 行动,将体重管理纳入慢性病防治核心策略 。今年 2 月,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7 月 12 日,国家疾控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体育总局制定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从政策层面为儿童肥胖防控提供指导 。社区应完善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健身步道、体育公园、儿童游乐场等,为孩子创造更多运动空间 。媒体需加强科普宣传,通过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科普文章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儿童肥胖的危害及防治方法,提高家长和社会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 。企业也应承担社会责任,如食品企业减少高糖、高脂食品的生产与宣传,超市可对高糖饮料等不健康食品悬挂警示标识 。
儿童肥胖问题,是一场关乎民族未来的战役。每一个肥胖儿童,都是亟待我们拯救的 “小战士”。我们要为他们打造健康的饮食环境,让 “三高” 食品无处遁形;创造充满活力的运动空间,鼓励他们尽情奔跑、跳跃;营造理解包容的社会氛围,让他们不再因体型而自卑。正如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所言:“健康体重是全民健康的核心指标。” 守护孩子的健康,就是守护民族的未来。中国小朋友不能再胖了,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的使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以强壮的体魄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