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跟踪网,欢迎您!
教育频道

听孩子说话像加密,亲子沟通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5-05-29 14:33:22    来源:焦点跟踪
  

  本网讯   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每一个人都紧密地包裹其中,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作为 “网生一代”,自小便沉浸在网络空间之中。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热梗泛滥现象,正悄然侵蚀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让家长们发出 “听孩子说话跟加密一样听不懂” 的感慨,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今,打开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各种网络热梗如潮水般涌来。从简单的谐音梗,如 “我真的栓 Q”,将 “thank you” 进行夸张且无厘头的音译;到拼音缩写梗,像 “yyds” 代表 “永远的神”,“u1s1” 表示 “有一说一”;再到一些毫无意义的恶搞词汇,如 “芭比 Q 了”,原本是烧烤的拟声词,却被赋予了 “完了、糟糕了” 的含义。这些热梗形式多样,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让人应接不暇。

  在孩子们的社交圈子里,这些网络热梗更是成为了他们交流的 “加密密码”。在学校里,孩子们课间休息时,常常会听到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各种热梗。比如,一个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另一个孩子可能会笑着说:“芭比 Q 了,你这下可成‘地标’啦。” 这种看似幽默的表达,实则是孩子们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网络热梗不仅在孩子们的口头交流中频繁出现,还渗透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在作文里,常常能看到孩子们将网络热梗当作表达情感和观点的方式。一篇原本可以充满童真和想象力的作文,却被 “666”“扎心了,老铁” 等热梗充斥,失去了应有的文学性和思想深度。在日记中,孩子们也会记录下自己使用网络热梗的心情。一位家长翻看女儿的日记时,发现整页都是 “yyds”“u1s1” 等缩写,最终通过网友翻译才得知 “yyds” 意为 “永远的神”。这种对网络热梗的过度依赖,让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变得单一、匮乏,仿佛离开了这些热梗,就不会说话了。

  长期沉迷于网络热梗,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受到严重的弱化。他们在说梗、接梗、抛梗时挥洒自如,但当要将心中所想付诸文字时,却不会表达、不会言语。比如,当孩子们看到一个美丽的风景,除了用 “YYDS” 来表达赞美之外,就再也找不到其他更丰富、更生动的词汇来形容。在课堂回答中,孩子们也常常会使用网络热梗来回答问题,而不是用规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交和职业发展中面临语言沟通的障碍。因为规范的语言表达是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使用网络热梗的习惯,那么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可能会难以适应。

  网络热梗的使用会让孩子们的思维变得固化,削弱他们的思考能力。孩子们习惯了用现成的网络热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而不愿意去深入思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这种思维惰性会让孩子们逐渐丧失深度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凡事习惯性地寻找网梗来表达,久而久之,就难以主动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讨论一个社会问题时,孩子们可能会直接套用一些网络热梗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去分析问题的本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思维的固化会让孩子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些网络热梗出自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的 “劣质网红”,他们博眼球、赚流量,助推审丑文化,将错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传递给理性思辨能力弱的孩子们。比如,一些带有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的网络热梗,会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孩子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很容易受到网络热梗中不良价值观的误导。这些不良价值观会让孩子们美丑不分、荣辱不辨,拉低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准,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塑造。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广泛普及,是网络热梗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速度的提升,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种网络信息。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成为了网络热梗传播的主要渠道,这些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等方式,将大量的网络热梗推送给孩子们。孩子们作为 “网生一代”,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很容易被这些新奇、有趣的网络热梗所吸引。而且,网络热梗的传播速度极快,一个热梗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在孩子们之间广泛流传开来。

  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也是导致网络热梗在孩子们之间泛滥的原因之一。一些家长过度监控孩子的手机、翻查书包,这种行为迫使孩子转向加密沟通,通过使用网络热梗来保护自己的社交圈和隐私。另外,一些家长自身也缺乏对网络热梗的正确认识,他们没有意识到网络热梗对孩子的危害,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一些网络热梗,给孩子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和内容缺乏有效的监管,让孩子在无节制的网络使用中接触到了大量的网络热梗。

  学校教育在面对网络热梗泛滥的现象时,也陷入了困境。一方面,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培养学生的语言规范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又难以完全阻止网络热梗在学生之间的传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校更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对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而且,一些教师为了 “贴近学生”,刻意使用热梗,反而模糊了语言规范边界,这种妥协实则是教育者专业性的退让。

  家长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在破解孩童 “加密语言” 困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以身示范,为孩子营造文明规范的家庭语言环境,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烂梗。孩子是善于模仿的,若家长能始终保持语言的规范性和文明性,孩子也会受到积极影响。同时,家长要适时引导教育孩子,当孩子接触到网络烂梗时,及时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这些梗的含义、来源和潜在影响。引导孩子辨别哪些是积极健康、富有创意的网络语言,哪些是恶俗、不良的烂梗,让孩子明白使用烂梗可能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伤害。此外,家长还要加强与孩子的陪伴,通过亲子阅读、自然探索等活动,重建现实连接,让孩子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乐趣,减少对网络的依赖。例如,每周设立 “无屏日”,与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做手工等,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学校也应积极承担起教育责任,加强对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热梗,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丰富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语言,避免在教学中使用不良网络热梗。

  “听孩子说话像加密” 这一现象,反映出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亲子沟通和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破解孩子的 “加密语言”,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热梗,培养他们健康的语言习惯和价值观,让孩子们在规范、积极的语言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