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 月 7 日,央行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自 5 月 15 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 5% 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同时,下调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 5 个百分点,这一举措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 1 万亿元。
同日,央行行长潘功胜还宣布了一系列利率调整措施,下调政策利率 0.1 个百分点,从目前的 1.5% 调降至 1.4%,预计这将带动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约 0.1 个百分点。此外,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迎来下调,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 2.85% 降至 2.6%,其他期限的利率同步调整。这一系列组合拳式的操作,瞬间在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宛如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那么,这央行的 1 万亿元 “大红包”,究竟会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先简单了解一下降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所谓降准,就是降低存款准备金上交的比例。国家规定,各个商业银行必须把吸收进来的储户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就是 “存款准备金”。举例来说,若你存入银行 1000 元,当央行规定存款准备金率为 10% 时,银行就要把其中的 100 元交给央行。可别小看这看似不起眼的 100 元,无数普通人存入的钱汇聚起来,就能积累出规模庞大的存款准备金。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交给央行的钱变少了,相应地,可自由使用的钱就变多了。如此一来,银行便拥有了更多 “弹药” 用于放贷给个人或企业,从而促进消费与生产。自 2019 年以来,央行已经降准 15 次(含全面降准及定向降准),向市场释放超 11 万亿元,足以见得降准在调节市场流动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众多背负房贷压力的普通人而言,央行的这一系列操作无疑是个重大利好。央行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3.11%。若按此次 LPR 的变化,后续房贷利率有望做到 3.01%。这看似微小的利率下降,实则能为购房者节省不少开支。以 100 万元 30 年期等额本息贷款计算,月供将减少约 58 元,总利息更是能节省超 2 万元。而公积金贷款利率的同步下调,首套房五年期利率降至 2.6%,更是进一步降低了刚需购房的门槛,减轻了购房者的还款负担,让更多人看到了实现住房梦的希望。
在就业方面,降准后企业融资难度降低,这对广大打工人来说是个积极信号。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发展的动力更足,可能会增加招聘计划,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在过去可能因融资难、融资贵而发展受限,如今降准带来的资金流动性改善,有望让它们焕发生机,进而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
对于准备买车或购买大件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降准也带来了福音。降准后银行放贷意愿更强,贷款审批可能会更加轻松,而且利率也可能下调。这意味着消费者在申请车贷、消费贷时,不仅更容易获批,还能享受到更低的贷款利率,大大降低了贷款成本,使得购买心仪的汽车或大件商品变得更加轻松可行。
不过,有得必有失。降准在带来诸多利好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存款利息可能会缩水。随着银行存贷利差收窄,一年期定存利率可能从 1.5% 降至 1.2%,若你有 10 万元存款,年利息就会缩水 300 元。不仅如此,货币基金收益也可能持续下跌,甚至跌破 2%。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习惯将资金存入银行定期或投资货币基金的人来说,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财规划,寻求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例如,可以适当考虑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等,它们可能会受益于利率下行,但同时也要充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因为这些投资产品的风险相对较高。
从投资市场的角度来看,对股民而言,降准释放出了稳市场的积极信号,往往会吸引增量资金入市。这对于股市来说是个利好消息,尤其利好银行、地产、“中字头” 等板块个股。部分企业也会因融资难度降低而受到利好影响,其股价有望上涨。此外,降准降息、8000 亿元资本市场工具额度(证券、基金、保险互换便利)都将为 A 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推动市场估值修复,普通投资者的资产增值空间也随之扩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行情向好的同时,也需警惕题材股泡沫,避免盲目跟风投资。
央行此次释放 1 万亿元流动性,并配套一系列利率调整措施,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享受房贷压力减轻、就业机会增加、贷款更加便捷等利好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存款利息缩水、投资市场波动等挑战。在这样的经济环境变化下,我们普通人更应保持理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财务规划,提升金融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政策红利,在市场波动中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