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在当下社会,婚姻观念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而九五后群体中出现的单身化倾向,尤为引人关注。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泽在 CMF 季度论坛(2025 年第一季度)上指出,九五后群体呈现出单身化倾向。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该群体独特的婚恋观,更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着深远影响。
从数据来看,尽管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九五后单身率的最新权威统计,但结合我国单身人口已达 2.46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17.65%)这一庞大基数,以及社会中对年轻一代婚恋状况的普遍观察,九五后的单身化趋势不容小觑。回顾我国的单身潮历史,从 20 世纪 50 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响出现的第一次单身潮,到 70 年代末知青返城引发的第二次单身潮,再到 90 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传统家庭观念转变催生的第三次单身潮,以及 20 世纪末经济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提升导致的第四次单身潮,每一次单身潮都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如今,九五后单身化倾向可视为第四次单身潮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九五后单身化倾向的出现呢?首先,个人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因素。在珍爱网发布的《95 后单身人群白皮书》中,77.01% 的 95 后认为自己单身的主要原因是暂时没有遇见合适的人。这一代年轻人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多元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对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独特而理想化的追求。他们不再将婚姻视为人生的必选项,而是更注重伴侣与自己在三观、性格等方面的契合度。例如,在择偶特质上,95 后最为关注的是三观(64.86%)、性格(51.92%)和长相(43.59%),其次才是个人能力、经济条件等因素。这种对精神共鸣的高度重视,使得他们在寻找伴侣时更加谨慎,不愿轻易将就。
其次,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为单身化倾向提供了土壤。工作压力的增大让许多九五后无暇顾及恋爱。据《95 后单身人群白皮书》显示,超 8 成 95 后步入工作阶段,且 87.72% 的人表示有加班经历,其中 61.98% 的 95 后偶尔加班,更有 14.20% 的 95 后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班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长时间的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难以抽出时间去社交、谈恋爱。此外,社交方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交友范围。尽管互联网让人们的沟通变得便捷,但也让很多人变得更加 “宅”。58.78% 的 95 后表示社交圈小缺少异性朋友,29.59% 的人因宅在家缺少社交活动而单身。线上社交虽然丰富,但难以建立起深度、真实的情感连接,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结识合适伴侣的机会减少。
九五后单身化倾向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对于个人而言,单身生活给予了他们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去专注于自我成长与发展。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生活,追求个人梦想,提升自身价值。然而,单身也可能带来孤独感等负面情绪,39.63% 的 95 后表示单身时常感到孤独。对于家庭来说,传统的家庭结构和观念受到冲击。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期待与子女自身的单身选择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家庭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单身子女也可能更加注重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形成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
从社会层面来看,于泽教授提到,九五后单身化倾向意味着家庭数有可能上升,而家庭数与消费量密切相关,家庭数的增多对基础消费形成支撑,为稳消费提供了基础。但同时,单身家庭的消费场景与核心家庭截然不同,目前我国以核心家庭为逻辑的供给模式,可能导致供需错配。例如,在住房需求上,单身人士更倾向于小户型、功能齐全的单身公寓,而市场上传统的大户型住宅供给相对过剩;在消费娱乐方面,单身经济催生了诸如一人食餐厅、单身旅行团等新业态,但相关配套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还不够完善。
面对九五后单身化倾向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应持理性、包容的态度。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同时,企业和商家也应敏锐捕捉单身经济带来的市场机遇,调整供给结构,满足单身群体的消费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趋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