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今年,深圳第一个公园 —— 中山公园迎来了它的百岁诞辰。这座始建于 1925 年的公园,不仅是深圳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发展的生动缩影。百年来,深圳从仅有这 1 个公园,发展成为拥有 1320 个公园的 “公园里的城市”,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记者从中山公园东南 2 门进入,一片古树林映入眼帘。秋枫、南洋杉、樟等多棵古树粗壮茂密,树龄均达百岁以上。树林中,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静静矗立,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南山区公园管理中心中部片区管理部部长刘越介绍,这片区域是公园的老园区,公园兴建时就仅有 1.3 万平方米。1925 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时任宝安县县长的胡钰先生捐资兴建了中山公园。1930 年,南山华侨陈鉴波先生捐款在园内修建了一座凉亭,1999 年,南山区按原貌重建了 “鉴波亭” ,成为公园内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城市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山公园也迎来了新生。1984 年,深圳市政府对公园进行修复,让其重焕生机。1998 年,南山区对中山公园进行大规模改造,国家著名雕塑家钱绍武主持建造了全国最大的孙中山头像石雕,这座石雕庄重而威严,成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在公园中央大草坪,还打造了 8 个与深圳有着重要关联的名人雕像群,他们为深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以雕像的形式继续陪伴着这座城市。
历经岁月洗礼,如今的中山公园占地面积约 49 万平方米,是最初面积的 38 倍多。园内草地如茵,绿树成荫,风景如画。36 棵古树得以保留,它们是公园百年历史的活化石,见证了无数市民的欢声笑语。园内保存的南头古城北城墙遗址全长约 646 米,斑驳的城墙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变迁,与现代化的城市景观相互映衬,别具韵味。
一直以来,中山公园的整体环境和布局都保持着相对稳定,许多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儿时的回忆,因此大家亲切地将其视为 “老朋友”。2025 粤港澳大湾区花园大赛将主会场之一设在中山公园,这为这座百年老公园注入了新的活力。大批市民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它独特的历史韵味与全新的风貌。如今,中山公园已融入城市发展的脉络,与荷兰花卉小镇、南头古城共同点亮南山文商旅 IP,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回首深圳公园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1982 年至 1990 年,荔枝公园、人民公园、儿童公园、洪湖公园、仙湖植物园等相继建成,丰富了市民的休闲生活。2019 年,深圳在公园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一年建成 117 个新公园(含社区公园),公园总数达到 1090 个,“公园里的城市” 初现雏形。到 2024 年底,全市公园数量已攀升至 1320 个,公园类型日益多元,涵盖了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市民群体的需求。
深圳市公园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公园从最初的荒芜丘陵到首座公园建成,再到快速发展成为千园之城,并朝着打造全域公园城市迈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零星到整体的巨大跨越。如今,漫步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绿意盎然的公园,它们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城市的宜居品质。
根据《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 2035 年)》,深圳将构建全域公园体系,目标是建成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国际一流公园城市。到 2035 年,深圳将建成各类公园 1500 个以上,实现居民 5 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未来,深圳的公园建设将更加注重品质提升与功能完善,进一步加强公园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例如 “公园 + 商圈” 模式将打破公园与城市的边界,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生活体验。
中山公园的百年华诞,是深圳公园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见证了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辉煌历程。在深圳迈向国际一流公园城市的征程中,中山公园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与众多新建公园一起,共同绘就深圳更加美好的绿色画卷,让这座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