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跟踪网,欢迎您!
财经频道

定期存款额度 “秒光”,5 年期消失,背后原因几何?

发布时间:2025-04-17 10:59:40    来源:焦点跟踪
    本网讯   在当下的金融市场中,定期存款领域正发生着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目前没有 5 年期的(可利率上浮的)定期存款。” 类似这样的回复,自 4 月以来,被不少像家住北京的阿玲这样的储户从多家银行客户经理口中听到。与此同时,3 年期定期存款不仅利率下降,若想获得利率上浮,其额度更是需要靠 “抢”,部分银行可利率上浮的 3 年期定存门槛已提高到 20 万元甚至更高。

  据第一财经了解,在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的大背景下,定期存款期限利率倒挂、额度紧张的现象已逐渐变得常见。近期,更是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对存款政策进行调整,提高 3 年期定存门槛,甚至逐步取消了对 5 年期定存的利率上浮,50 元起存的普通定存只能按照挂牌利率存入。

  从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银行在定期存款产品的设置上越发复杂。以光大银行北京地区某支行的情况为例,自 3 月中下旬起,该行 3 个月期以上可利率上浮的定期存款大多提高了起存门槛。其中,最受储户青睐的 3 年期 “安稳存” 产品设有两档利率,20 万元起存对应利率 2.07%,30 万元起存对应利率 2.14%。然而,该产品额度十分紧张,每周三早上 8 点半释放额度时,往往在一分钟内就会被 “秒光”。大额存单的情况则更为紧俏,部分银行仅有 1 年期品种。该行 3 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同样分两档,20 万元起存对应利率 2.1%,50 万元起存对应利率 2.15%,但仅在每周三和周六早间释放额度,同样需要储户争抢。当被问及更低起存门槛的定存利率时,该行工作人员表示,目前 3 年期和 5 年期品种 1 万元起存利率均为 2.05%,1 年期品种 1 万元起存利率为 1.6%,1 万元以下则需按照挂牌利率存入。不设门槛(50 元起存)的普通定存仅有 3 个月期品种支持利率上浮,上浮后为 1.3%。

  平安银行北京地区某支行的情况也类似,该行近期在下调中长期定存执行利率的同时,调高了起存门槛。目前,该行 3 年期不设门槛的定存品种年利率为 1.65%,20 万元以上大额存单利率最高可达到 2%,但额度紧张,需要储户申请。据工作人员回忆,3 月时,该行 3 年期的普通定存利率还能达到 2.05%,这意味着在近期,该行普通 3 年期定存利率下调了 40BP。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银行不再对 5 年期定存产品进行利率上浮。平安银行上述工作人员称,5 年期定存品种利率之前已较 3 年期偏低,近期该行更是直接取消了利率上浮,只可按照挂牌利率存入。北京银行北京西城区某支行工作人员也表示,该行近期开始将 5 年期定存利率按照挂牌利率执行,3 年期品种 20 万元起存利率才可上浮至 2.1%;大额存单最长仅有 1 年期品种,利率为 1.7% 。

  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随着息差压力倒逼银行降低成本,不少银行开始调整不同期限 “特色存款” 的利率上浮幅度,采取 “补短控长” 的策略,这直接导致了期限利率倒挂现象增多。相比存款利率下调节奏靠前的国有大行,股份行及地方中小银行在利率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但从近期趋势来看,各银行不同期限、不同起存金额的定期存款利率分档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且中长期存款成为了主要的调整对象。许多银行可进行利率上浮的 3 年期、5 年期定期存款,不仅利率不如 1 年期、2 年期品种高,额度也普遍紧张。

  从国有大行的情况来看,5 年期定存品种按照挂牌利率执行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工商银行为例,其手机银行 APP 显示,目前该行除 5 年期个人养老金专属存款年利率最高可至 1.95% 外,5 年期普通定存年利率最高仅为挂牌利率 1.55%,而 3 年期品种年利率最高则可至 1.9%,据当地支行工作人员介绍,3 年期定存年利率 1.9% 的起存金额为 1 万元。经过多轮存款利率下调后,国有大行 3 年期、5 年期定存挂牌利率降至 1.5% 和 1.55%,股份行也逐步接近这一水平。例如,招商银行 3 年期、5 年期定存挂牌利率为 1.5%、1.55%;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 3 年期、5 年期定存挂牌利率为 1.55%、1.6%。

  央行最新披露的金融数据显示,3 月,人民币存款增长 4.25 万亿元,同比少增 5500 亿元,在非银存款同比继续大幅少增的同时,居民和企业存款均有明显回温。去年以来,存款流失给银行业带来的负债端压力持续凸显。在业内人士看来,息差压力下,考虑到存款挂牌利率下行空间逐步收窄,负债端的结构调整和精细化管理还会持续。银行在这一背景下强化负债端管理,一方面反映了持续的息差压力,尤其在冲击 “开门红” 告一段落后,银行开始针对存款定期化强化管理;另一方面也有望间接推动资金更多流向消费及投资领域。从居民和企业的角度来看,虽然居民端存款增长稳定,但信贷投放相对承压,就业、收入等长周期变量仍有待改善,居民储蓄意愿较高,加杠杆诉求仍较低。

  在未来,定期存款市场的这些变化趋势或许还将持续,银行将继续在负债端管理上发力,而储户也需要根据市场变化,更加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储蓄和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