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在河南郑州,一则 “高三女孩保送北大家里才买电视” 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这一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普通家庭在教育之路上的坚守,也映照出社会对教育资源、家庭教育模式的深度思考。
这位郑州的高三女孩,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功保送北大,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多年如一日的自律与刻苦。女孩透露,从小到大,只要自己写作业,父母就会在旁边读书。家庭中,电子设备严格管控,每天手机只能使用 20 分钟,其中 10 分钟用于微信,10 分钟用于钉钉,作业帮可适当延长,但游戏、短视频等娱乐软件完全没有接触的机会。更为震撼的是,家中长期没有电视,直到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家里才添置了第一台电视。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父母的做法有着深刻的意义。父母以身作则,在孩子学习时安静阅读,为孩子营造了专注的学习氛围。这种共同沉浸式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自己并肩作战,而非单方面被要求努力。减少干扰因素,如长期不购置电视,避免了娱乐诱惑,使孩子更容易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同时,不急于满足物质欲望,将教育投资置于即时娱乐之前,体现了家庭清晰的教育价值观。
然而,这一教育模式也引发了不同的声音。有网友认为,过度管控孩子的娱乐生活,可能导致孩子与外界信息接触匮乏,阅历增长缓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受到影响。比如,有人回忆自己学生时代被严格管控,上大学前没看过动画片、没用过电脑、没上过网、没有手机,与同龄人相比,在人际交往、对世界的认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直到成年后才慢慢弥补这些不足。
从教育资源分配的角度看,这个案例更具深意。女孩家庭条件普通,无法为她提供丰富的课外辅导、专业实验室等资源,但通过合理规划时间、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女孩实现了阶层跨越。这与部分城市学生 “资源过剩” 形成鲜明对比,如武汉外国语学校一名女生因在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夺金保送北大,其家庭为其配备了专业实验室和一对一导师。这一对比揭示了教育公平的本质并非取决于资源的多寡,而是能否激发个体的内在潜能。
这一事件对农村教育和普通家庭有着诸多启示。对于农村教育而言,应强化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家庭教育的隐性价值,同时警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必完全照搬不买电视等做法,但可以设定 “无电子设备时段”,全家共同阅读或学习;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而非监工,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比昂贵的补习班更重要。
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种教育方式都有其利弊。“高三女孩保送北大家里才买电视”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女孩的成功故事,更是对当下教育理念、资源分配等多方面问题的一次深度叩问。我们应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思考如何为每个孩子提供更适合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绽放出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