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跟踪网,欢迎您!
教育频道

大爱与坚韧——河南洛阳一位母亲校长的特教之路

发布时间:2025-03-10 16:28:44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在河南省洛阳市,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在女儿被确诊为神经性耳聋后,从崩溃到觉醒,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将女儿培养成考入北京高校的“特殊花朵”。她更以自身经历为火种,创办特殊儿童康复机构,为千余个困境家庭点亮希望。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进司秀娟的故事,感受这位母亲的大爱与坚韧。

(图片说明:生活中的司秀娟)

  天塌地陷:从“无法接受”到“为母则刚”

  “检查结果出来时,我觉得天都塌了。”提及女儿宁宁(化名)确诊神经性耳聋的那一刻,司秀娟眼眶泛红,一屁股瘫坐在医院的地板上。

  那一年,宁宁即将升入小学,平时孩子较为内向、话也少,遇见陌生人,总是往司秀娟的身后面躲,作为母亲,司秀娟一直认为,这是小女孩的正常反应,也没有发觉孩子的异常。

  然而,孩子行为的异常情况,引起了司秀娟一位朋友的注意,他善意地提醒司秀娟,“去给孩子做个听力筛查吧,如果没问题最好,如果发现问题,也能尽早介入。”

  自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后,司秀娟和丈夫带着女儿辗转从河南到北京一路求医问诊,最终,在北京一家大医院确诊“神经性耳聋”,这个结果如晴天霹雳,让司秀娟一家难以相信,甚至反复确认检查结果。

  “那时觉得,命运为何如此不公?”司秀娟坦言,最初的抗拒与绝望,几乎将她击垮。

  但看着年幼的女儿,她意识到:“孩子有我,我必须坚强起来。”

  2009年,司秀娟毅然辞去了稳定的会计工作,成为女儿的全职“同学”——宁宁学什么,她便学什么;课堂听不清的,她课后一字一句复述。

  无数个深夜,她自学聋儿语训知识,研究康复方法,甚至带着女儿四处求教专家。

  “母亲的身份,逼着我成为战士。”司秀娟说。十年寒窗,女儿最终考入北京一所知名大学,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而这段经历,也悄然在司秀娟的心里埋下投身特教事业的种子。

(图片说明:长大后的宁宁)

  破茧成蝶:从“守护小家”到“照亮大家”

  女儿的成功康复,让司秀娟看到了希望,也让她注意到更多特殊家庭的困境。

  “许多家长刚发现孩子残疾时,和我当初一样崩溃,甚至倾家荡产寻求‘快速治愈’。”她深知,特殊儿童的康复是一场漫长的斗争,需要专业指导与持久陪伴。

  2012年,她开始免费为听障儿童家庭进行康复培训并成功举办“倾听洛阳,聆听社会”听障儿童夏令营。

  没有场地,司秀娟就带着孩子们在公园、广场上课;缺乏资金,她自掏腰包购买教具。

  为打消家长顾虑,司秀娟甚至将孩子们带回家中同吃同住,“别人议论‘这家孩子咋都不正常?’但我只想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家人的不理解曾一度让她备受煎熬。

  丈夫抱怨:“一个孩子已够难,你还要带一群!”公公、婆婆心疼儿子独自养家,也劝她放弃。

  但司秀娟咬牙坚持:“如果人人只顾小家,这些孩子谁来管?”

  2013年,司秀娟帮助特殊儿童的事迹被社会广泛传播,同年,“三八”妇女节,洛阳晚报、洛阳网联合主办的“洛城‘最美妈妈’”评选活动中,司秀娟荣获“最美妈妈”称号。

  2014年,在社会爱心人士资助下,司秀娟租下一间毛坯房,亲手粉刷墙壁、安装防盗窗,亲手创办了一家民间特殊儿童康复机构。

  自此,丈夫和家人越来越理解司秀娟的付出和努力,也从原来的不理解到理解支持。

  不善言辞的丈夫对别人说出一句“我媳妇能吃苦”,竟让多年默默付出的司秀娟泪流满面,“我觉得,这是老公对我最高的评价。”

(图片说明:司秀娟为残疾儿童上课)

  荆棘之路:用“笨办法”浇灌“奇迹之花”

  机构成立后,挑战也接踵而至:

  特殊儿童个体差异大,有的情绪失控、有的生活无法自理。

  司秀娟就带领教师团队设计个性化课程:从听力言语训练教学、生活技能训练,到户外种植、社会实践,甚至引入国学经典。

  “我们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释放天性,找到自信。”

  师资匮乏是另一大难题。

  特教教师流动性高,新老师常因孩子哭闹、抓咬等异常行为而折腾到崩溃。

  为此,司秀娟每周召开心理疏导会,用康复案例激励团队:“每个微小的进步,都是生命的奇迹。”

  她还呼吁社会关注特教女性群体:“她们承受着巨大压力,却用母爱般的耐心守护着这些孩子。”

  最难的,就是改变家长的认知。

  “许多家长不愿办残疾证,总幻想孩子能‘彻底正常’。”为此,司秀娟开设家长课堂,传授康复理念:“残疾孩子只是花期更长,我们要学会静待花开。”

(图片说明:孩子们与特教老师依依不舍)

  静待花开:让“特殊教育”点亮生命之光

  如今,司秀娟的机构已帮助数十位特殊儿童融入社会。

  女儿宁宁的成长,更成为她事业的“活招牌”——大学期间勤工俭学、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演出、放假时还主动回到母亲创办的康复机构做义工……

  “女儿能独立面对社会,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也是给我最大的感动。”司秀娟含泪说。

  谈及未来,司秀娟期待相关政策能够更多的关注14至18岁特殊青少年:“他们14岁之后便无处可去,许多家庭也濒临崩溃。”

  司秀娟也计划与企业合作,为这些特殊孩子提供帮助,如计件类型等工作岗位,她还呼吁社会捐助支持特殊康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权利。”司秀娟站在洒满阳光的康复教室里,目光坚定。这位曾自嘲“笨拙”的母亲,正用最质朴的坚持,为无数特殊家庭托起一片晴空。(艾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