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在交流学习心得。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邹懿摄
7月的新疆大学,满眼绿意,生机盎然。正值暑期,校园内一栋苏式黄色二层小楼里里外外都很热闹,白发苍苍的老校友、跨越海峡而来的台湾师生正步入其中参观。这是新疆大学校史馆(解放楼),它承载着新疆大学悠久的历史与荣耀,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视察,第一站便是新疆大学,首先来到校史馆。
“那天我给总书记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尽管已过去两年,新疆大学校史研究会会长于付恩仍难掩激动,“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新疆大学,这是对学校光荣历史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
新疆大学,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高等学府。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人俞秀松、林基路和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等先后到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主持工作,俞秀松提出了“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为内容”的教育理念,将马列主义理论作为学院必修课。自此,新疆大学孕育出一大批青年马列主义者,革命火种被广泛播撒,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学校也因此被誉为“抗大第二”。
于付恩介绍,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作用,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两年来,新疆大学对校史馆进行多次调整,使展陈内容更丰富,让红色精神传承板块成为亮点;成立校史研究会,汇聚全校研究力量,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同时,通过排演《抗大第二颂》等短剧,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现红色精神。
如今,校史馆访客量从年均1万多人次增长到3万多人次,为此,学校充实了讲解员队伍。
“总书记来的那年我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毕业了,留在了母校校史馆工作。”工作人员布威艾妮排·多里坤说。
大一时,布威艾妮排就加入了校史讲解协会社团。“在校史馆待了快5年,讲了不知道多少遍校史,但从没觉得厌倦,里面有很多能挖掘的故事。我努力让更多人知道,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她说。
“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新疆大学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努力培养兴疆固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姚强说。
近年来,新疆大学在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思政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新疆各族人民保卫边疆斗争史”等专题,开设以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为核心的《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地方思政课,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自信。
这两天,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古扎努尔·玉素甫为暑期调研做着准备工作。两年前,古扎努尔向总书记汇报了调研情况。
“总书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他激励我们将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专家。”古扎努尔说。
“调研结束后,我们会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具体案例生动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古扎努尔说,“我要用我的行动和声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为讲好中国新疆故事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
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成果转为实践应用,新疆大学在全疆设立了26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基地,与相关地区签署协议,共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我们会用实际行动,尽全力完成好总书记交给的任务。”新疆大学党委书记代斌说,新疆大学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育人,全面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师生心灵深处。(刘一鸣)